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AG公司(中国区)·有限公司官网|【转型发展·富民强省 范式与走势】桃林沟蝶变:一个资源型乡村转型的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25-03-10 17:35:27    次浏览

丰富的自然资源一向都是财富而不是包袱,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也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在投资减少、增速放缓、煤市下行的今天,对于许多依靠煤炭积累快速富裕起来的地方来说,几乎一语成谶。煤炭市场“黄金十年”的终结,使得我省诸多城镇资源型发展模式短板凸显。当前煤炭不景气形成的倒逼机制,正是破解“资源诅咒”,加速推进转型升级的大好时机。如何利用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六大发展”?我们试图以阳泉郊区的一个普通农村为例,勾勒出一个资源型乡村的转型路径。对于诸多亟待转型的乡村,希望能有所启迪。箫鼓追随春社近,这是桃林沟最好的日子。宽敞的街道,簇新的民房,穿梭的旅游大巴。徜徉桃林沟,迎春的爆竹声中,是一张张幸福的笑脸。生态休闲旅游,是桃林沟村的主打增收产业,这里已经成为阳泉周边独具特色的旅游热点。2014年,桃林沟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引进了马术表演、大型游乐园、滑雪场等旅游项目。羊年春节推出的 “桃林沟首届花灯节”,将节日旅游的气氛推向高潮。接待游客2.36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108万元。羊年春节短短几天,桃林沟人在附近村民眼中已经是“杯满盆溢”。与此同时,困囿于煤炭市场的起起伏伏,昔日和桃林沟一样拥有煤炭资源的周边村庄,“红利”消失,风光不再,陷入发展怪圈。在煤炭市场好的时候,借助煤炭红利,抓紧发展非煤产业,等到煤炭形势衰退的时候,摆脱对煤炭的依赖,避免了产业结构的断层和经济链条的断裂。正是这种科学发展的理念,让桃林沟总能化危为机,实现可持续发展。依托煤、发展煤、超越煤。桃林沟,转型升级进入佳境。点状原始积累,得益于独特的资源禀赋,敢闯敢干的勇气,使桃林沟人摆脱固有的小农意识,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跨越,在市场大潮中掘得“第一桶金”桃林沟村地处阳泉市近郊,因古时沟沟梁梁都长满桃树而得名,是一个面积1.86平方公里、耕地1080亩、人口746人的小山村。上世纪90年代,桃林沟是远近有名的穷村。一个极端的例子:村前的甘河、村后的魏家峪都有乡村客运站点,独独没有处在中间的桃林沟。村民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怨不得别人。彼时的桃林沟,不仅不见“桃林”,连树都很稀罕。村民“土里刨食”,有一个小煤矿也面临倒闭。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日子过得一年不如一年。李乃珠乳名二蛋。1994年退伍回村,也就在这一年,他成了村里的党支部书记。 “人穷志不能短”。李乃珠意识到,没有集体经济的支撑,桃林沟的发展便是一句空话,而发展集体经济,必须摆脱传统的小农思维,到大市场中找饭吃。1996年,李乃珠利用村边一小块阳煤集团难以开采的边角资源,带领全体村民建起了年产8万吨的新矿井。新班子上任的第三年,桃林沟全村经济收入就达到了1470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收入4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0元。如果说此次的投资成功来源于年轻人敢闯敢干的勇气,那么接下来桃林沟的快速发展,则得益于经过连续几年的磨练,对煤炭市场的准确判断。2001年,当李乃珠提出利用村里的积累投资750万元,购买当时运营艰难、几近倒闭的阳泉市郊区区营煤矿—神堂煤矿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此时,煤炭市场持续低迷,很多煤炭企业因为市场行情不好,价格持续走低,成本提高面临倒闭,连很多行家都对投资煤矿前景并不看好。李乃珠却不这样认为,正是这次低成本扩张异地收购,奠定了桃林沟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让昔日名不见经传的桃林沟完成了从点状的原始积累到线性产业扩张。随着煤炭市场价格不断上涨,年产20万吨的现代化煤矿成为桃林沟集体经济的支撑。2008年在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中,神堂煤矿跃升为年产90万吨的再建煤矿,成为阳泉郊区境内仅存的几座矿井之一。小煤矿为桃林沟掘出第一桶金。线性产业扩张,从“黑色”到“绿色”的起跳,从“地下”到“地上”的跨越,桃林沟蝶变得益于对生态文明的独特理解桃林沟因煤而富,但没有“唯煤独大”。在许多地方因为煤价高涨坐享“红利”时,桃林沟人已经意识到潜在的危机,并且开始“未雨绸缪”。(下转A2版)本报记者白雪峰有了煤炭资金的积累,桃林沟人有了发展其他产业的底气。按照循环产业的理念,依托煤矿,阳泉市太阳石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形成了年产9000万块煤矸石砖的生产能力,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年产100万立方米的万方商砼混凝土生产线项目成为阳泉建筑材料行业的一支劲旅,从而实现了从“地下”到“地上”的产业衔接与转换。依靠资源起步,却不能一味依赖资源。2013年,在煤炭市场盛极转衰之前,桃林沟果断把神堂煤矿转让出去,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虽然煤炭工业产值和比例下降,但是其他工农业项目稳中有升,其中万方商砼产值达到6547万,比上年增长了1.5倍;金凤凰养殖厂产值1133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3%。市场经济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煤炭市场的起起落落,让桃林沟人开始深思,除了煤炭以及相关延伸产业,什么才是桃林沟村长久的产业支撑,能不能找到一条从“黑色”到“绿色”的新路?桃林沟里没桃林。许多到过桃林沟的客人,都习惯于问村民村子名字的来历,许多人都说不上来,然而这也给了桃林沟人启发:国家大力提倡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能不能从这儿找到一条出路?经过认真考察论证,议题提到了村民会上,很多人都心有疑虑:祖祖辈辈都是种玉米,种桃子能行?再说了,祖祖辈辈当农民,花花草草能顶饭吃?为了做通村民的工作,村干部带领村民到外面去“开眼界”。一路参观一路讨论:桃林沟紧邻市区,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有独特的优势,旅游观光农业对全村的经济有着独特的带动作用和后发优势。说白了一句话,有了绿水青山就有了金山银山。这一年,依靠集体带动,桃林沟发展了650亩桃树、150亩葡萄及100多亩苗木花卉和育苗基地。这个举动又比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政策早了一年半。2004年,千亩桃园开始挂果,为这个小村庄带来的不仅是户均2000元的纯收入,而且在桃花盛开、桃果满枝的美丽季节,更是吸引了市内外大量游人前来踏青、赏花、采摘。近几年,桃林沟村累计投资5000多万元,共栽植各类观赏、绿化苗木18万株,林木覆盖率达到了85%;新建梅花园、牡丹园、樱桃园、月季园等主题植物观赏园;配套完善生态酒店、会议中心、健身中心、英皇骑士俱乐部、水上世界、垂钓小园、望月轩茶馆等基础设施;尤其是新建的桃花源里公园更是把桃文化、桃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生态、历史和文化相融合,相得益彰。而今连续11年举办十一届桃花节和采摘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更让桃林沟人尝到了乡村旅游带来的甜头。村集体投资5000余万元,现已开工建设1.8万平方米商铺,到2015年底户均可达50平方米,进一步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从“富口袋”到“富脑袋”,桃林沟有了质的跨越。“创业不停步、创新不落伍”桃林精神成为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石,同样对于桃林沟来说,正是“创业不停步、创新不落伍”的桃林精神,为桃林沟的发展与变化注入新动力和新气象。近几年,桃林沟村先后修建起健身室、文化广场、图书阅览室。建立起秧歌队、锣鼓队、篮球队。桃林沟庙会趣味运动会、阳泉春晚桃林沟分会场更是让许多人津津乐道。为了让村里的孩子们不要输到起跑线上,村里购置了接送大巴,把孩子们送到阳泉市求学。村里还招聘大学生,更是为昔日小村输入新鲜的血液。桃林沟村正逐步将现代时尚的生活品位、健康向上的理念启迪、勤俭友善的道德精神深深根植于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已有越来越多的村民从对“物质”的满足升华到对“精神”的追求。在桃林沟村,婚事不让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丧事不请乐班吹打、不上龙头大罩、不放鞭炮。刚开始有些人不太适应,乡里乡亲,图的个脸面,有一户请了乐班,村干部派人直接把他家的电闸关了。唯一一次例外是2014年2月,桃林沟村106岁的老寿星去世后,经村领导研究:特批村里的剧团给唱唱戏。村民都说:“以这样的方式为老寿星送终是应该的。”“约定才能俗成”,只有坚持执行制度才能见到管理成效。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与魂。“桃林文化”就在于桃林沟人对桃花“自信、争先、超越”品质的弘扬和传承。发展起来的桃林沟,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而是一年一个新台阶、年年都有新变化。仔细梳理桃林沟发展路上的“三级跳”:从垦荒种“桃”,到打造阳泉“后花园”、市民“会客厅”,建成“全国八大迷人桃花园”;从购买旧矿抢占市场变革的先机,到改建新矿积累发展“第一桶金”,再到以煤为基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从依托煤炭工业起家,到发展农业产业扬名,再到涉足乡村旅游业转型,每一步都渗透着对“桃林文化”的生动诠释,正是这种文化诠释,让桃林沟的发展活力无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桃林沟村发展的目标,用村委会主任史亨军的话来讲,就是“让世代桃林人都能过上好光景”。从“户均1套房、人均1亩果、人均1亩林、人均收入1万元”的梦想成真,到“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民有所乐”的高标准满足,再到创办“四个工厂”(让青年人在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就业;让中年人在煤矿、砖厂就业;让老年人领取在北京、阳泉市内的房产租金;让妇女从事本村服务业)保证全体村民“人人都有饭碗”的承诺兑现,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美丽桃林沟、幸福桃林人”,已成为桃林沟的品牌形象。正是这种民本思想,凝聚了桃林沟村发展的“正能量”。在外人眼中,桃林沟富了,桃林沟美了。在桃林人眼中,“新房子不等于新农村”,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没有高尚文化精神的塑造,财富的积累不仅不会长远,也会失去意义。当干部图什么?当干部为什么?桃林沟的蝶变是对农村干部“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全新阐述几年前,外地一家企业承揽了桃林沟的一项工程,工程结束,施工方负责人找到李乃珠。工程挣了点钱,按照行业“规矩”,要给他一笔回扣。“希望以后能更好地合作。”李乃珠了解了一下具体的数额,告诉他,“工程做得好,合作是一定的。具体到所谓的回扣,不拒绝。不过不是个人,是村集体。村里环境卫生差,正计划买几台扫路车”。后来施工方为村里买了台扫路机、一台皮卡车、一台捷达小轿车,这位负责人很感慨,和老李这样的人交朋友,踏实。如今,桃林沟大部分人家都住上了楼房,李乃珠一家还住在窑洞里。当干部为什么?当干部图什么?这是桃林沟党支部村委一班人常常思考的问题。在桃林沟,一个干部包一栋小区住宅楼。一次,村干部在区里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户村民给李乃珠打电话,“水管坏了,吃不上饭,你们当干部的管不管”,一腔怒气。李乃珠当即带领分管的干部中断学习赶回村里,“群众有事你不管,学再多有啥用?”当干部为什么,为的是一种责任。为了约见工程师,炎热的夏季把儿童公园当成一个歇脚点一等就是两三个小时;一大早等候在省里机关“拖地打水”。“干部工作得好不好,不是干部说了算,而是群众说了算”。在桃林沟村,盘点考核村干部的工作实绩,要由村干部向党员和村民代表交账,接受测评。桃林沟的村干部不好当,“混”是不行的,只能靠实干。只有干好了,村民才能认可,才能买你的账。每年年底召开的各界人士座谈会,村里的“意见篓子”都在邀请之列,面对面听取大家对村干部的尖锐批评和整体工作的意见建议,让大家把该表达的意思都表达清楚,该说的话都说出来,这样背后说干部闲话的人就少了,私下发牢骚的人也少了。因为,桃林沟村的这种社会管理模式,给了村民表达诉求和参与管理的权利,村民得到了感情上的理解和政治上的尊重。去年换届,李乃珠再一次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大会上,李乃珠没有看台下几百双眼睛,而是一个人默默对着墙壁,热泪盈眶。桃林沟的蝶变是对农村干部“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全新阐述,而作为领头雁,李乃珠和他的一班人收获的是全体村民的涓涓暖流。20年之变,桃林沟实现了由深山穷村到风景如画的幸福嬗变,走出一条谋求“百姓富、生态美”美丽乡村的独特发展之路。变的是不断创新的开发观念、方式,不变的是摆脱贫困的精气神。